高一语文教学反思

时间:2024-08-12 13:43:31
高一语文教学反思范文

高一语文教学反思范文

身为一名人民教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教学的心得体会可以总结在教学反思中,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学反思怎么写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高一语文教学反思范文,欢迎大家分享。

高一语文教学反思范文1

由于这个学期我们高一的语文老师依然是采用以”导学案”为主指导学生学习的方式组织课堂教学,所以我的教学反思主要就从”导学案”的设计,编写,实施运用几个方面进行反思.

一、设计编写上,有些”导学案”问题的设置显得或者琐碎,繁杂.或者机械,呆板.

”导学案”实施运用成不成功,有不有效,关键取决于设计编写是否科学合理.而设计编写是否科学合理又关键取决于问题的设置是否精当,巧妙.这一认识在我们高一语文备课组已经形成了共识.上完一堂课后,我们经常有一种强烈的感受,”导学案”里一个好问题的提出对激发学生思维,调动课堂气氛有多么重要的作用,反过来,如果”导学案”从头至尾都没有一个真正让学生感兴趣,非常想去探究的问题,那这节课又将是多么地乏味,甚至有可能比传统的老师一个人讲还要乏味.

问题是,虽然在思想认识上,我们非常清楚地知道问题设置的重要性,但在实际设计编写的过程中,却还是屡屡出现问题设置不当的情况,导致一堂课的失败.这里面固然有好问题的设置和提出本来就是一个难点这一客观情况,但和我们老师思想认识上的某些误区也不无关系.

有些老师担心学生会遗漏掉某些重要的知识点,因此在”导学案”问题的设置上总是”贪多求全”,想面面俱到,一网打尽.数量上一篇课文的”导学案”就设置了十几个问题,范围上基本涵盖和”教参””目标””示范”有关的所有知识点.这种设计思路出发点无疑是好的,学生确实能学到更多东西.问题是课时够不够?即便够的话,就能保证学生全部学得到吗?实践证明,这种想什么都教给学生的做法往往是什么都没教给学生,想什么都让学生学到往往是什么都没让学生学到.

因此我认为,”导学案”在问题的设置上一定要有”精品意识”,宁愿少而精,也不要多而滥,数量上以三——五个为宜,最多不超过七个;内容上,突出重点,难点,不太重要,可讲可不讲的尽量不讲,把它们留给学生,要相信学生。

与问题设置的琐碎,繁杂相比,机械,呆板的问题设置对学生探究积极性的打击恐怕会更大。有些老师受考试和教辅资料的影响,老是用出出正规考题的思维模式设置“导学案”上的问题,不敢求“新”,求“变”,求“异”,设计出的问题往往和“目标”“示范”上的问题大同小异,甚至一模一样。

我不知道这种资料上有现成答案的问题如何去激起学生的思维和兴趣?尽管我并不否认这有提醒学生注意,强化学生记忆的作用,但我还是想说,能不能换种思路?设计出资料上没有但在思考时又不得不利用资料或课本的问题。虽然这样去设计问题肯定要加重老师的负担,但我相信,只有这样设计出的问题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

二、实施运用上,主要是评价机制的缺失造成的问题.

是不是设计编写的问题处理好了,“导学案”的实施运用就不存在问题了呢?并不一定,除了我在上学期教学反思中提到的老师要加强“导”的作用,提升“导”的艺术外,这个学期我又有了个突出的感受——评价机制的缺失对学生学习积极性有很大负面影响。

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要来自内在和外在两个方面。比较起来,外在占主要方面,毕竟在应试环境下真心喜欢学习,爱学习的学生是少数,甚至可以说是极少数。绝大多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其实还是来自于家长、老师的鼓励,同学、朋友的艳羡以及周围人的肯定。高一年级实行“导学案”以来,创造了大量让学生展示才华的机会,比如板书,写黑板,中心发言,朗诵,表演,质疑,辩驳等,再加上分组学习、讨论、竞赛的方式,充分利用了学生的表现欲,好胜心,课堂气氛确实比以前活跃得多,学生参与学习活动、学习竞赛的积极性、主动性有了很大提高。

问题是对那些表现活跃的、精彩的学生我们老师除了口头表扬之外似乎找不到更好的办法,对那些做得还不够好的学生也拿不出什么有效的激励措施。如果仅仅是口头表扬或批评而没有任何实质性的奖励或处罚(比如发奖品,加学分或者扣学分),恐怕大多数学生的表现热情或畏惧心理都很难持久,结果是课堂成为少数积极分子的舞台,而大多数人选择成为观众,而这种情况似乎在大多数班级已经普遍存在,有些班级甚至越来越严重。究其原因,恐怕主要是缺少有效的评价机制。没有评价机制,对于大多数渴望从学习中捞取“实惠”的学生,他们究竟有多大热情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来是个很大的问题。尽管学校试图在学分评定上起到相应的或奖励或处罚的作用,但在具体操作过程中的形式化倾向反而导致更多的学生对此更加的不屑一顾。所以,我建议学校一定要建立严格有效的评价机制。

以上就是我这个学期的教学反思,欢迎大家批评指正。

高一语文教学反思范文2

20xx—20xx学年度,我担任高一年级两个班的语文教学工作,其中一个是成绩优秀的班级,一个是普通班级。回顾一年来的工作,我认为自己积极主动,认真负责,较为圆满地完成啦学校交给的教育教学工作。

一、所做的努力:

(一)保持、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做好初、高中的衔接工作。

1、众所周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认为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有一部分来自他的语文老师,因此,我努力上好每一节语文课,力图用充沛的感情,丰富的语言、知识,深刻的思想,灵活的教法来吸引学生,引发学生兴趣。这样,才能使学生在各种语文活动中充分展示自我,有利于我全面啦解学生实际。

2、复背课文

利用早自习时间,对初中所学诗歌、文言文进行复背检查,让学生在复背的过程中增强文言语感,有利于高中文言文教学。

3、坚持每周写随笔,不限制内容、体裁,只要求必须表达真情实感。同学们在随笔中畅所欲言,喜怒哀乐任意表达。我坚持全批阅,每篇随笔后面都有我或多或少的批语,这些话给学生们鼓励,让他们乐于表达。我还在其中把握啦学生的思想动态,有利于我的班主任工作,也能为其他老师提供有效的教育建议。

(二)夯实基础知识,培养语文能力

面对两个基础、水~平相差甚远的班级,我该如何实施教学呢?首先,我把语文知识分为两类,一类是需要记忆、背诵、积累的基础知识。一类是需要学生掌握技能、方法,进而形成能力的。比如:阅读、写作。

对于第一部分内容,主要发挥啦各班语文科代表的作用,请他们按照要求布置、检查、督促学生复习,利用早自习做过关练习。后来我觉得这样做还不够,就在第二学期改变做法,对1000个字音练习逐一过关,每个学生每星期过关100个字音,并且是老师逐一检查每个学生过关。这项工作很烦琐且历时长,但师生都坚持得很好,学生兴趣高涨。

对于第二部分内容,就需要精讲多练。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倾筐倒豆荚容易,画 ……此处隐藏10513个字……的情趣,教学《阿长与山海经》,文本后面以“仁厚黑暗的地母啊,请你永安她的灵魂”作结,阿长不过是鲁迅家里的一个保姆,我们还读出她各种各样的毛病,鲁迅为什么如此的祝福她,纪念她呢?抓住此问题,深入文本,读阿长的名字的由来,读阿长的相貌,读阿长切切擦擦的毛病,读阿长粗俗的睡相,读阿长烦琐的规矩,读阿长古怪的故事,读不识字的阿长为我买来了人面的兽、九头的鱼的三哼经……学生钻到文字底下,读出了生活中的阿长,或者是我的奶奶,或者是我的外婆,或者是邻家的老奶奶;学生也读出了不幸的阿长的乐观,千百年来朴实的农村妇女微薄的希望;学生更读出了不识字的粗俗的长妈妈是怎样在乎年幼的鲁迅,怎样历尽周折费尽艰难给他找来了山海经——文学大师的第一本书……一篇容量似乎很大的文章,在学生阅读一个早自习的基础上,我一节课就分析完毕。

还要学吗?课代表问我,好象那些重点难点都已经点破,好象我们已经入文、入境、入情、入理,也已经出味!课堂上热热闹闹的,学生是否真正掌握了呢?这节课,有五位学生好几次练笔迟交或者不交,再这样下去,他们会养成拖拉懒散的不良习惯,应该施以惩戒,让课堂教学和学生作业互相应和,于是我请他们几个去一旁补作业。其他学生上新课,不等他们几个吗?我总觉得不好,还是等等他们吧,

于是我在黑板上写了《我给阿长设计履历》的读书心得题目,要求学生这节课以此位话题作文,500字以上,当场交卷,算是复习此文吧。学生似乎皱着眉,我又写下了几个条目:阿长的姓名,阿长的相貌,阿长的性格,阿长的职业,阿长的经历。一些同学翻着书,开始动笔,一些同学如阿长一样切切嚓嚓的,似乎没有眉目。我不得不又安排几分钟的讨论,而后学生作文。外面下着冷雨,昨晚新闻里预报湘北有暴雪,今年的冬天来得太早了,学生们和老师们都穿得鼓鼓囊囊的,可是江南的教室里一般是没有暖气的,孩子们以人多取暖……我看着外面的天气,再看看孩子们瑟缩着双手,有的写了几百字,有的还才开头,我请一位写得很长的也是写作水平比较好的李腊同学站起来宣读自己写的,她还没写完,同学们听了,又动笔写起来,但是教室里总不能十分安静,中途那些补随笔的同学回来了,教室里又有一些骚动,似乎这题目总有些难度似的。

马上下课了,中餐以后,课代表把他们的作业收集上来,因为是学生自己的练习本,不是统一的本子,就显得七齐八不齐的,我批改过程中,发现特别优秀的只有几个,小部分的书写工整,合乎写作要求,大部分的不是马虎,就是篇幅很短,仅仅三百字,这可是一节课的要求,平时一节课是必须写一篇上本作文的!

他们真正读懂文本没有?要么是他们不能很好的对待这种课堂动笔的练习?语文书写习惯、当场写读书心得,这可是一项很重要的能力!

从这堂课中得知,不一定口头上热烈的讨论就能代表你的语文能力很强,能用笔分析吗?能把口头零碎的分析连缀成篇章吗?能在平时的这种练习中也养成写字方正的习惯吗?以后多注意吧,语文素养是以识字、写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为核心,是语文知识、语文能力、语言积累、审美情趣、思想道德、个性品质、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的融合,一个方面的能力提高了,不一定代表另一个方面的能力也提高了,要读透文本,能够零碎的口头表达固然好,能够系统的口头表达当然好,能够书面表达更好,而三方面结合最好!

高一语文教学反思范文12

这学期,我们读古代诗歌,从《诗经》《离骚》到汉魏晋诗歌,我们从这些飘逸着历史流风遗俗的诗句中,遥想那个时代的兴衰和个人悲欢;我们读《赤壁赋》、《囚绿记》《荆轲刺秦王》我们深深感受到有那么多如此壮

阔而又形态迥异的人生奋斗轨迹和生命的选择;学习《近代科学进入中国的回顾与前瞻》《飞向太空的航程》对人类孜孜不倦地探索科学真理的精神而感到由衷自豪;在名著导读中,穿越时空隧道,与孔子、巴金、雨果、狄更斯进行思想的对话,借他们的智慧之光照亮我们的生命旅程。

当然新课改对备课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学目标的设定由单一统一目标变为多元多层次目标,让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都有提高;备课时的知识准备要更充分,更重要的是备学生的可能,尽可能多的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考虑在内,选好切入点和提问方式,把学生的课堂学习活动作为我们备课的出发点和归属点。

课堂教学模式的改变与教学方式的提高。

新课改的教学方式,以学生自主建构为特征。《课程标准》建议指出:学生是学习语文的主人。语文学习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在教学方式的转变中,新课程特别将"自主、合作、探究"作为重点进行倡导。

由于课程改革刚刚开始,一开始我们对课程的认识还不能很快到位,即使认识到位了,实践也不能很快地跟进,也有过误区。比如说,偏面地认为"新课程的课就是要新",于是在课堂上花样百出,有时课上强调所谓的"自主",而学生实际都是在教师的组织下进行活动,他们非常"忙碌"地,兴致勃勃地交流着、汇报着、表演着……而学生并没有时间进行思考。一讲"合作"就是"小组",什么课都是小组讨论,什么内容都要通过小组讨论来"解决",而很少考虑讨论的价值。再有有时,合作是合作了,但没有提供足够的时间,合作过程是简短的,讨论研究是匆忙的,因此,学生往往拿不出什么结果或结论,感到非常茫然。

通过校内的跟踪听评课以及教育学院的展示课,我们及时反思,认为从根本上说,这一误解是与我们对新课程标准的精神领悟不到位有关,从而表现出一定程度的肤浅与浮躁,甚至于有些急功近利。我们得出的结论是"选择自己的学习方式,多种方式体验",应该是有条件的。它取决于正确的价值取向,一切脱离学习内容、违背语文特点、不符实际的、节外生枝的体验,应当慎重。自主学习,应该在于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读书,有足够的空间思考,有较多的机会实践。在这个前提之下,在面对相同学习内容的情形时,学生自主选择学习的方式、学习的伙伴,以饱满的情感来展开学习活动,才能将自主学习落实到实处,避免虚假的自主在课堂上的出现。合作学习要以自主学习为前提,在经过独立思考后进行合作学习才有效果。真正的合作学习,必须要用在刀刃上,用在突破学习的难点上。而不是为合作而合作。合作学习是通过多人的头脑在讨论中碰出智慧的火花来解决有一定难度和深度的问题,而不是一般问题。因此,合作学习的组织,也必须要给予足够的时间,让每一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积极发言,从而得以发展。同时不要一有问题,就组织学生探究,如果探无可探,以学生的实际究无可究,还是结合传统的讲授为好,要把"实"与"活"结合在一起,把"预设"和"生成"结合在一起。

半年的课改实践,我们遇到的问题不少(也许是我们对课改理念认识得还不够深入、透彻吧),但我们相信,课改之路,虽有荆棘,但沿途的风光无限。尽管有着这样那样的想法,但为人师的我们还是在课堂上充满爱心、竭尽所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智,力求符合新课程的要求和目标,并且相信,无论如何,课改都将有益于孩子们的成长、发展,都将促进教师的不断学习与提高!

《高一语文教学反思范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