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传》读后感

时间:2025-02-08 10:15:53
《苏东坡传》读后感

《苏东坡传》读后感

细细品味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为此需要认真地写一写读后感了。到底应如何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苏东坡传》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苏东坡传》读后感1

正值双节,却逢雨声潺潺。懒惰如我,不愿冒雨远行,只得在家翻几页书,清闲无忧,这感觉倒像是“住在水边”。

随手翻开的是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我本就喜欢这位元气淋漓又富有生机的东坡居士。从书中的描写对他更是钦佩,作者写到:苏东坡的人品,具有一个多才多艺的天才的深厚、广博、诙谐,有高度的智力、有天真烂漫的赤子之心——正如耶稣所说:具有蛇的智慧、兼有鸽子的温柔敦厚,在苏东坡这些方面,其他诗人是不能望其项背的。这些品质之荟萃于一身,是天地间的凤毛麟角,不可多见的。听到作者这样的总结不免激动附和,只叹自己笔力不足。

专业使然,我总是对一个人的原生家庭与童年经历关注多一些。性格所有的线索、长大后的行为轨迹都能追溯到童年。

本书的第二章《眉山》中介绍了东坡先生的童年,眉州眉山镇是苏家的故乡。眉山镇干净整洁,夏季荷花盛开、香气袭人,东坡小时候在这里过得自由而快乐。东坡的祖父就生得高大英俊、身体健壮、酒量极大、慷慨大方。年轻时他们正住在乡间,自己广有田地。他祖父不像别家那样储存食米,却以米换谷,随后荒年歉收,他祖父乃开仓散粮、广播善行,全因为稻谷可藏数年,而稻米天潮时则易霉坏。东坡的叔父赶考高中正欲庆祝,祖父却在熏熏大醉,手里还攥着牛肉吃。读到这里我不免想到苏轼在任杭州知府时,疏淤泥、修堤坝之余,用以“东坡肉”招待工人,还要自制年夜菜与朋友把酒言欢,这不正是继承了祖父的胸怀和酒趣吗?

苏父虽然沉默寡言,终生难实现政治抱负,但有两个孩子之后还未放弃勤勉奋发,和后生之辈一起历经科举,名不被儿子所掩,可谓是后人学习的榜样。苏家各种图书插列满架,长辈不因一次落第嗟叹连连,晚辈高声朗读经典,正是这样的家庭氛围才造就了腹有诗书的东坡居士。而且苏父一直坚持做文章应舍弃华美靡丽、苏轼也受其影响。所以他一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令人回望千年、一句“明月几时有”让人把酒问了千年。

东坡的母亲出身官宦之家,却勤俭节约,乐得做个“豪门贫小姐”。闲暇之余教儿子读《范滂传》,小东坡抬头望了望母亲,问道:“母亲,我长大之后若做范滂这样的人,您愿不愿意?”母亲回答道:“你若能做范滂,难道我不能做范滂的母亲吗?正是母亲的鼓励,才让小东坡立志成为刚正坦荡的人。幼年的东坡和其他顽皮的孩童一样,喜欢掏鸟巢,但母亲却严厉告诫他们不得捕捉鸟雀。鸟雀得以在自家低矮的树枝上做巢,孩童的欢笑伴随鸟的鸣叫回荡在庭院。善良是一个人最好的品性,而有一个深明大义的母亲,正是苏轼胸怀天下的奠基石吧。

千年之后的父母为了孩子的教育问题依旧恓恓惶惶,莫不知苏家早已给出了答案。

《苏东坡传》读后感2

《苏东坡传》是林语堂先生众多作品中其中一篇,我自认为是一部值得细细品味的作品,而他的所有的作品都是需要我们细细品味的,只有这样才能知道其中的精华。就如同一壶好茶,需要我们坐下来好好的去品尝,才能读出其人生的哲理,如同一瓶好酒,甘甜纯美,让人留连忘返。一直都知道苏东坡是豪放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就像他所写的诗一样的豪迈、大气凛然。当然我也是非常的喜欢他。

苏轼以他坦荡的胸怀, 尽情的享受人生,不惧权贵;他敢于说:“我做华堂上,不该麋鹿姿。”,他敢对天子说:“我岂犬马哉,从君求帷伞?”,他敢于向帝王直言陈述:“苛政猛于虎。水旱杀人,百倍于虎;人畏催欠,甚于干旱……是常有二十万余虎狼散在民间,百姓何由安生?”

即使刚因诗文而遭逢牢狱之灾,诗人的身份已融于苏东坡的血液深处,释放的当天,他又写了两首诗,诗里说:“塞上纵归他日马,城东不斗少年鸡。”,而另一首诗里嵌有“窃禄”,意为自己无才为官,但“窃禄”一词却源于一份写给曹操的信件,写完这首诗,苏轼自己也掷笔笑道:“我真是不可救药!”

但正像林语堂称其为乐天派一样,似乎是没有什么是可以真正使苏东坡止步不前,有所畏惧的,在他的一生里,苏轼永远自由自在,正如他的行文一般,那些迫害,打击,在他眼中似乎就从未发生过,他所关心的,只有民生,即使在贬谪之地,他的政绩依然出类拔萃。

孟子曾经说过,人要有“浩然之气”,如果你是正确的,那么,要有“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勇气,而苏东坡一生都追求着这样的浩然正气,他不偏执,不狭隘,在王安石一党掌权时,在各地都积极推行新法时,苏东坡和他的一干朋友,站出来指责新政,结果被贬谪;而在新法被全面废除时,他依旧没有严格执行,他留下了他认为对百姓有利的新法,被京中新贵所不容,自此他已不容于旧党和新党之间,因而再度自求外调,这一次,他回到了杭州。在那里,他过得依然很惬意,自比白居易,甚至有了朝云这样的知己。

“君子役物,小人役于物。”苏东坡不以形所累,他在《记游松风亭》里写道:“此间有什么歇不得处!”要登亭子,亭子还在远处,人却已累极,苏东坡却忽然想到,为什么不能就地歇息呢?是啊,何处不可安歇,何必要到亭子里去呢?有了这样的心境,他才能纵情山水之间,不以为贬谪为忧。有了这样的心境,即使在穷山恶水的岭南,依旧可以说:“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有了这样的心境,他才可以在瘴气重重的海外,完成了《论语》、《尚书》、《易经》的注解。

一代大师终于还是走了,走在了北归途中,但即是面对死亡,他走的依然坦然,可以笑罗什的不安然,可以不念西天,不念来生。

“浩然之气,不依形而立,不恃力而行,不待生而存,不随死而亡者矣。故在天为星辰,在地为河岳,幽则为鬼神,而明则复为人。此理之常,无足怪者。”

《苏东坡传》读后感3

有幸跟着叙事者,跟着大师林语堂,走近了一个有血有肉的苏东坡,度过了这个美好的四月天。

印象颇为深刻的是第十五章——东坡居士,被贬黄州的苏东坡在林语堂先生的笔下,是那样的洒脱可爱:

他头戴斗笠,手扶篱笆,与农夫同乐;

他芒鞋竹杖,雇一小舟,与渔樵为伍;

他往往被醉汉东推西搡或粗语相骂,却“自喜渐不为人识”;

他开始种田耕地,自称“东坡居士”。他和农人一样,会因一场久旱而至的大雨快活而满足;

他清醒而自知,他曾说他的朋友跟随他而想发财致富,那如同龟背上采毛织毯子;

他还会诙谐地和好友陈慥开玩笑:“忽闻河东狮子吼,拄杖落地心茫然。”

他珍视自己的幸福,把对妻子的贤德之赞写于诗中;

他善于做菜,发明有名的“东坡汤”;

他日益沉浸于祥和的农村气氛中,他觉得自己的生活越来越像田园诗人陶潜的生活;

他处处感受到快乐满足之余又不乏仁爱之心,他自发成立救儿会,行上乘佛教教义... ……此处隐藏10151个字……要参上一脚,可他却不恨那些背后操作的小人,因为他懂得恨是自己无能的表现,和人才能拥有如此博大的胸怀,可以如此的对外。

书中最没有想到的人是王安石,或许以前听到过王安石变法,但在了解后也是大吃一惊。王安石这个怪人,思想任凭都是异乎寻常,他是不切实际的理想主义,他不在乎外表的东西,只是在发展他的精神世界,他也是勤奋的人。王安石的奇怪习惯,是否矫揉造作,无法断言,但每逢一个人对某一事做的过度,总会引起人的怀疑。我们不可否认的是他确实是文学上的巨人,但在政治的变法上,王安石走的是个极端,他为了自己的变法巧为掩饰,使神宗不明真相,他的变法确实竖家富了,把百姓榨得连衣服都没有了,能不富么?在后代的学者中也对王安石起了争议,西方认为他的观念基本上符合现代的社会主义。但不得不说,王安石是一个疯狂的狂想家。

苏东坡有一句话令人印象深刻: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不是好人”这是苏东坡对他弟子说的,所以苏东坡其实过得挺快乐的,这句话展现了苏东坡的大肚量,容纳百川,博爱宽厚,他诠释了人之所以为人。他提纯人类的文化基因,它向我们展示人的精神可以喷发到怎样的高度广度。

他所建筑的建筑,先无一不是风景名地,他所练习的瑜伽,无不可以说他是始祖人,他虽遭流放,但依然可以活得快活。在临终之时,他还是坚持自己的道教道理,解脱之道在于自然,在不知善而善。

《苏东坡传》读后感14

平生阅读苏东坡的诗词居多,我们可以近距离看看这位天才的生活是怎样的。

苏东坡特别幽默,喜欢开别人的玩笑,弟弟子由刚开始官场不顺利,住的房子又矮又小,苏东坡就做了一句诗开弟弟的玩笑,说他:”常时低头诵经史,忽然欠伸屋打头”。再比如和好友佛印僧人开玩笑,说在诗词里僧和鸟经常相对:“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佛印也回了个玩笑:这就是我和你相对而坐的原因。

苏东坡特别热爱生活,有一双勤劳的双手,被贬黄州时自己山野里开荒种地,种瓜养鱼,研究厨艺与美食,流传至今的东坡肉就是他创造出来的。

苏东坡非常平易近人,出名后不免总是有人求苏东坡的诗、字作品,苏东坡随时在酒桌等生活中给求墨宝的三流九教之人创作。他说: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田院乞儿。眼间天下无一个不是好人。

苏东坡特别享受生活,追求给自己带来一种精神上的宁静。隔三差五和朋友交往,比把酒言欢,享受随时给朋友们作诗提字的精神乐趣。也享受独访寒寺,重阳节推去应酬而独泛孤舟于西湖的宁静。

苏东坡也好酒,而且还逢三五杯既倒,凭着乐于自己动手的习惯,进而自己研究酿酒,曾经有一次滤酒时自己边滤边喝,把自己给喝醉了。酒是中国历代文艺天才的最佳伴侣之一,比如诗仙李白,比如苏东坡,但苏东坡不一样的地方是不借醉酒作诗。

苏东坡一生坦诚,天不怕地不怕。流传其家里曾经闹过女鬼,有一天他的二儿媳妇晚上中了邪,年轻的媳妇已一个老妪的声音向周围的人说:“我名清,姓王,因为阴魂不散,在这一带做鬼多年。”苏东坡对儿媳妇说:“我不怕鬼。再说京都有好多驱鬼除妖的道士,你给我老老实实地走开,明天傍晚我想佛爷替你祷告。”儿媳妇乃合掌用老妪的声音道:“多谢大人!”儿媳妇于是霍然而愈。第二天苏东坡写好祈祷文焚香,供上酒肉把女鬼送走。

苏东坡也好大喜功,曾经为父亲的墓地请人一口气手值了3万棵松树,希望未来长成满山的青松,简直是超前几千年的人工造林。

苏东坡还喜欢搞建筑设计,当初苏东坡为了疏通西湖保证杭州人民的饮水,结合西湖的布局设计把西湖的污泥打捞起来建成苏堤,构造了“三潭印月”的美景,保留至今。

苏东坡也眷恋人生,期望能长生不死。受道教思想的影响,尝试过炼丹。受佛教养生影响,长期练习瑜伽。因为乌台诗案在监狱中备受折磨时,也曾准备过放弃人生。

总之,苏东坡爱诗歌爱玩乐爱交往等所有人间美好的生活,所以他不会皈依佛法苦修,同时他又爱智慧爱自然爱本真,所以他不会沉溺于酒肉虚荣。任何贬低与苦难在他面前都是一道生活的多彩添加剂,不管多么艰苦,他都在过着自由快活、富有诗情画意的生活,如此直到终老。

读完整本书,感觉自己的心胸也开阔了很多,好的精神状态也是可以传染的!

《苏东坡传》读后感15

林语堂的《苏东坡传》,沉淀着悠悠岁月的分量。

看后我回首了苏东坡的童年、壮年、老年,认为苏东坡比李白更崇高,比杜甫更伟大,他的人格魅力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一千年来,为什么中国历代有那么多人热爱这位大文学家?我认为是因为天真直率这种力量强而有力的在他身上运行。

他挥动如椽之笔,如同儿戏般。他能狂妄怪癖,也能庄重严肃,能轻松开玩笑,也能郑重庄严。

从他的笔端,我们能听到人类情感之弦的振动,有喜悦,有愉快,有梦幻般的觉醒,有顺从的忍受。

他享受宴饮、享受美酒,总是热诚而友善。他自称生性急躁,遇有不惬心意之事,便觉得“如蝇在食,吐之方快”。

一次,他厌恶某人之诗,就直说那“正是东京学究饮私酒,食瘴死牛肉,醉饱后所发者也。”

他的直率在玩笑中,他开起玩笑不分敌友。

有一次在朝廷盛典中,在众大臣之前,他向一位道学家开玩笑,用一个文辞把他刺痛,为此酿成大祸,他不得不承担后果。但东坡并不悔改,仍和大家说说笑笑,苏东坡是真性情,他敢说,只要是对的。

他的真性情隐藏在对敌人的态度中。他恨邪恶之事,但对身为邪恶之人,他并不记挂于心中,只是不喜欢罢了。他认为恨别人是无能的表现,所以他的一生是开朗旷达的。

他的真性情更体现在他的诗歌辞赋中。他的诗歌文章,或一时即兴之作,或是有所不满时的有感而发,都是自然流露、顺乎天性、刚猛激烈。

正如他所说的“春鸟秋虫之声”也未尝不可比作他的诗句“猿吟鹤唳本无意,不知下有行人行”。

他一直卷在政治漩涡中,但东坡却尤风霁月,高高超越于狗苟蝇营政治勾

当之上。他不忮不求,随时随地吟诗作赋,批评臧否,纯然表达心之感,至于有何利害便置之度外。

一直到今天,读者仍以他的作品为乐。因为像他这类人,一心关心世事,始终亢言直论不稍隐讳,他的文章遒健朴茂,字字自真纯心肺间流出。

而观今天,有多少人像苏东坡般真挚率达呢?或隐居避世一言不发,或“多磕头少说话”,凡是对于自己有害的一声不吭。更有谁能像苏东坡一般秉承着天性,无拘无束过完一生呢?我想大部分人都不敢或者是不能,他们都只心怀忌仇,为官权羁绊,无一人敢说真话。

最后,我想用林语堂一段经典话收尾:

“我们未尝不可以说,苏东坡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友,是散文家,是新派画家,是书法家,是酿酒的实验者,是工程师,是假道学反对派,是瑜伽的修炼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书,是饮酒成瘾者,是心肠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己见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诗人,是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可是这些也许还不足以勾绘出苏东坡的全貌,我若说一提到苏东坡,在中国总会引起人亲切敬佩微笑,也许这话最能概括苏东坡一切了。”

《《苏东坡传》读后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